15歲的小曾拍下一張坐在高樓邊緣的照片,在QQ空間的狀態里打下這行字,點擊發送。
隨后,從25層頂樓縱身一躍。
此時樓下,站著她焦灼的父親。當他看到女兒不斷下墜,冒死張開雙臂試圖接住她,結果被砸傷,兩人雙雙搶救無效。 據女孩的母親說,女兒患有抑郁癥大半年了,曾劃傷自己的胳膊,遇到問題也總不愿意和家人溝通。 如山的父愛,也喚不回她的告別世界的決心…… 近年來,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頻傳,且呈現低齡化趨勢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調查數據顯示,自殺已經成為15-24歲年輕人的第三大死因。 許多父母在孩子輕生以后,才后悔沒有警覺到孩子釋放出的信號,不停地自責“早知道……” Part 1 到底自殺可不可以“早知道”?
通常來說,自殺行為不是臨時起意,從出現自殺念頭到自殺行為,往往有一段時間。 在有自殺經驗的青少年中,幾乎有 70%左右的青少年都曾經發出過警訊(劉念肯,1996) 美國醫生Kalafat(1990)曾提出「FACT」四個字母,做為青少年自殺的警訊: 1. 情緒感覺(Feelings) ● 無望的感覺-- 「事情不可能變好了」 「已經沒有什么好做了」 ● 無助、無價值感-- 「反正也沒有人在乎」 「沒有我他們會更好」 ●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,痛恨自己。 ● 持續悲傷難過,焦慮與憤怒。 2. 行動或事件 (Action) ● 藥物或酒精濫用; ● 經常做惡夢; ● 出現暴力行為、反抗、離家出走; ● 整理個人物品,將喜愛的東西送人或丟棄。 3. 改變(Change) ● 出現明顯的人格變化 如:退縮、厭倦、冷漠、猶豫不決,或更多話、外向; ● 無法專心,學習退步; ● 失眠或者睡太多; ● 沒有胃口、體重減輕; ● 憂郁了一陣又突然快樂起來。 4. 惡兆(Threats) ● 喜歡陳述死亡的過程,如“流血流多久才會死”; ● 威脅或常談起自殺,如“過沒多久,我就不會在這里了“; ● 把喜愛的東西或貴重物品送人; ● 開始詢問自殺工具的取得方式。 Part 2 當孩子有自殺想法時如何回應
在新加坡,有一群經歷了子女自殺的媽媽, 發起了一場防治青少年自殺運動“Please Stay. Movement Singapore”。 這四位母親錄制了一段十分鐘的影片,分享了她們的孩子因為抑郁癥而自殺的故事。 一位母親說,他的兒子上幼兒園時,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,家人擔心這會影響到他的自我評價,都十分謹慎,確保不給他過多壓力。只要孩子盡力,父母都會為他感到驕傲。 但是到了初三,事情開始轉變了。孩子常常因為考試焦慮不安,還總是失眠。 媽媽以為,這是因為青春發育期而產生的變化,沒想到,此時孩子已經受到抑郁和焦慮的困擾了…… 另一位母親含著淚說,直到孩子離開,才發現孩子此前一直被嘲笑,因為在他的手腳上都有自殘的傷疤…… 這些痛失孩子的媽媽,進行了艱難的反思。她們忍痛追憶、分享孩子生前的故事,希望提高社會大眾對青少年自殺的認識,消除抑郁癥的污名。 同時,她們也鼓勵那些在痛苦與絕望邊緣掙扎的青少年,尋求幫助,看見希望。 青春期的孩子,正經歷許多方面的變化,他們在乎別人的評價與想法,變得更加敏感,課業負擔加重了,也有同伴壓力與人際問題,各種無法控制的事情讓他們焦慮不安。 作為青春期的父母,不要低估與忽視這一時期孩子所面對的精神壓力。 當察覺孩子情緒低落、有抑郁傾向時,試著了解、認同孩子內心的傷痛,讓孩子知道,你是可以傾訴的對象。 即使孩子不準備與你交流,也讓他們知道,你一直在身邊,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自殺念頭,請抱有高度的警覺性,及時尋找專業幫助,盡早采取干預措施,協助陪伴孩子度過生命里的難關。
參考文獻: 1.http://www.shute.kh.edu.tw/~counseling/ivan168/e3.html 2.Interview with Co-Founder of PleaseStay. Movement, Ho Geok Lan